美女养成师(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更新时间:2023-04-26 11:42:34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友网民

走!回乡!

如今,越来越多的90、95后

甘愿放弃大城市的霓虹

返回农村去当一名新农人

他们善用新方式新方法

给自己带来了新发展

也给家乡带来了新机遇

……

留英金融硕士回东北老家种田?

5年后的结果让人意外

1989年出生的曹曦,算是个准“90后”,按理说,“‘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曹曦本来应该划归到“不会种地”的“阵营”。其实也没错,曹曦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分不出粳米籼米的区别,但这不妨碍他回家种地的梦想。

放弃金融行业

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2022年10月,是曹曦最忙活的一个月。3900亩水稻熟了,600多亩玉米也该收了,月初到现在,曹曦一遍遍走到地边、下到地里。有时候他会抓一株稻穗、捧一把稻谷细看。听着收割机的轰鸣,看着水稻翻进、金黄的颗粒翻出,曹曦心里十分踏实。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曹曦合作社的水稻

曹曦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吉林一中奥训班、厦门大学金融系到国外知名大学金融运筹专业,如果不出意外,这是越飞越高、离家也越来越远的一路。2015年,来自家人身体的意外让曹曦搁置了手头的工作。当时,他在巴西的事业已上正轨。

曹曦形容自己“跟朋友、家里人联结比较多”,除了割舍不下的家乡,选择农业更多是从金融专业出发的判断。“我生活在城市中,之前都搞不清楚水稻插秧、收割的细节。当时是觉得这个行业有发展,干着干着,对农业的理解、对农业的感情就加深了,开始一点点地投入。”曹曦说。

离不开家乡,那就把根扎得更深。到2017年,年轻的曹曦有了年轻的团队,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公司,数学题从课桌移到了田野。

那一年,他流转了1500亩土地:“刚回来肯定是非常难。农民拿土地入股到我们合作社,他们最开始不是很理解,觉得好像企业要用一些套路,只有几十户跟我们合作。随着企业做了一年又一年,信任我们的农民变多了,到现在我们流转土地有几千户。”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曹曦(右一)组建的年轻的创业团队

1500亩到4500亩

得到这份信任他用了5年

1500亩到4500亩,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曹曦用了5年。这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第一个收获季,4500亩地里有3200亩左右是高标准农田,“大概能有2000吨的水稻产量”。

收割机、运输机穿梭在田间和水泥路上,曹曦的眼前,除了稻田还是稻田。他在地里蹲下,抓一把稻谷,搓开脆黄的壳,轻轻一吹,谷壳四散。这道转换时空的数学题,五六年前还不懂农业的金融学霸,早已拿满了基本分。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曹曦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而数学题的加分,来自当年的课堂。从建温室、购置农机具、整地、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开镰收割,再到引入秸秆养殖蚯蚓项目、改善土壤及生态环境,曹曦团队的选择,始终透着“高精尖”。

曹曦的每一步,都是有章法的:“土地的增加,能提高我们的机械效率、耕种效率,单位面积的费用就会减少,边际成本就比较低了。我们以销定产才更有效率。”在他看来,这些章法,农民们都能理解,“把术语转化成白话,农民兄弟们都能听得懂,而且他们也都有相应的经验”。

开发民宿、研究果蔬采摘

“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就业”

距离4500亩农田5分钟车程,是曹曦公司的另一个“板块”——7万平方米的乡村民宿。两年前,这里还是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曹曦创建的乡村民宿

除了种地、民宿,曹曦还涉足果蔬采摘、研学。

对于曹曦的选择,他的父母“支持,但没有完全支持”。一个学金融的海归每天忙着种田,在父母的眼里,“这书白念了”。“书这种东西从来没有白念的”,曹曦一遍遍对身边人解释。“我会做企业的独立核算,知道公司的现金流怎么更健康。”

在他眼里,不念书管理不明白这个公司。“我没想一天、两天做完”,曹曦说得坦然,“做农业最终结果肯定是会把大米卖好,但是我不是为了卖大米而做这些事。我是为了做农业产业化,我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去致富、去就业。”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曹曦团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90后留洋硕士的“农科情”:

“我想带领乡亲致富”

从大学老师变成奔波田间的新型农民,从海归留学教育硕士化身为新农村建设者……安徽省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平东林的选择令很多人不解,而他却笑着说:“因为我真的喜欢农业,我想带领乡亲致富。”

1990年,平东林出生在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的农户之家,家乡的小麦地、水稻田一直深藏在儿时记忆中。曾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任大学老师的他,2015年前往菲律宾远东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在这里,他“邂逅”了菲律宾的现代农业。

“植保无人机施肥、自走式育秧、生态餐厅、农业物联网……这些先进的技术完全颠覆了我儿时的传统农田记忆。”平东林说,现代生态农业带给他巨大的冲击,也勾起了他对土地和农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回国后,他毅然决定,回家乡发展生态农业。

做种植、办养殖……轰轰烈烈创业的他,却受到了父亲的质疑。平东林笑着说:“父亲说我种的是‘洋玩意’,人家一亩地收一千多斤,而我只能收几百斤,赔了钱,但是我种的是有机稻虾米,每斤价格是普通大米价格的三倍,所以长期来看,不亏。”创业路上虽经历了观念不同、资金困难、技术不成熟等重重阻碍,但都未能让他放弃农科梦。

2018年,平东林在当地创办了占地50亩的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集养殖、收购、销售为一体,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他的四名学生也被他执着的农科梦感动,大学毕业后加入合作社,如今已是合作社的核心成员。

“你看这种产品,可以使秸秆腐熟还田变成肥料,不仅省了处理秸秆的烦恼,还可以使化肥用量减少一半。我使用的纳米农药,农药残留几乎测算不出来。”平东林说。其合作社的肥料、农药、腐熟剂都遵循绿色、安全、高效的原则,均采用无人机喷洒,让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加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

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了“智慧农业”新平台,通过物联网直接传感田间数据,辅助生产决策,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向农户开展各类种养指导与帮扶,实现现代农业“保姆式”服务。

如今,平东林聘请了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张培江教授为首席专家,并打造品牌价值,涵盖了米、面、小龙虾、家禽、儿童辅食等各种有机农产品。

对于未来,平东林满怀信心又深感责任,设立农业类博士工作站、发展休闲农业都在他下一步的计划中。他说:“我想要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小康路,我想要将‘青山绿水’浓缩在我的产品中,我更想把它们打造成天长的一张新名片。”

“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

在别人眼中,周朝霞曾是“造火箭的少女”。

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火箭推进剂燃料,曾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英文论文《一种核壳型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并获发明专利,毕业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级采购工程师——这是这位湖北咸宁女孩29岁之前的人生。

而在2018年,周朝霞在家乡注册成立湖北绿森苗木绿化有限公司。

她为何回乡成为一名“种树的新农人”?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周朝霞在自家苗木基地

1986年,周朝霞出生在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桂花村(现更名为鸣水泉村),这里历来有栽种桂花的传统,是“中国桂花之乡”。2012年,硕士毕业后,周朝霞来到深圳工作,规划着与爱人在深圳定居。

生下孩子后,周朝霞和爱人到欧洲、中东地区等一些国家游历。在迪拜旅行期间,她感触良多:“真不懂这里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向往,无非是楼层高一点,购物中心大一点。真正能让人心旷神怡的,还是山川河流、自然风物。”

领略了世间繁华,周朝霞念念不忘的,仍是生养自己的小村庄,以及留在家乡的父母。她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城市回到故土,在乡村做一点事业,也许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可以多陪陪父母。

早在2000年左右,桂花镇开始有人做桂花苗木生意。彼时,周朝霞的父亲也在从事育种、扦插、养护、起苗、运输等工作,只是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

2015年,周朝霞先从打理自家的几十亩苗木基地做起,她向父亲及附近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深入了解每个品种的种植要点、生长特性。2018年,周朝霞正式注册公司。紧接着,她在销售上发力,在一些电商平台开设企业店和个人店,建公司网站,做搜索引擎优化。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周朝霞在基地查看栀子花苗长势

在桂花镇,做苗木生意的人很多。由于做过采购工程师,周朝霞觉察到,信息不准确、鱼龙混杂、报价虚高……市场上对苗木电商的质疑声一直存在。“做生意要学会换位思考,实诚是打动客户最重要的敲门砖。”

平时,遇到天气太热,如果有客户下单,周朝霞会选择退单,因为她知道不适合栽种,会给客户带来损失。而且,她会站在客户角度,推荐相对更合适的树种,而不是价格贵、利润高的。

“好不容易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了,又回来当农民,她是怎么想的?”“‘造火箭’与种树,这落差也太大了吧?”“终归是回来种树,早知如此,又何必学那么多知识?”……周朝霞回乡创业,围绕她的这些质疑,一直存在。

刚听到这些话时,周朝霞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很快想通了,“外界的评价不要紧,关键是自己得想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的”。

在她看来,走上与世俗相反的路,是自己综合考虑的结果:读书能提升自己的格局、思维、判断力等综合素质,不一定非要局限在本专业发展,在外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帮助自己提高了眼界,做事的方法、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早在入行时,当地许多同行就认为,苗木市场已经饱和,“生意越来越难做”。周朝霞不这样认为。她看到,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主流,绿化将越来越受重视,苗木市场也不会萎靡。不过,这个行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将产品与服务不断朝专业化、精品化发展。”

在淡季时节,别的村民放松休闲之际,周朝霞选择到杭州萧山、浏阳柏加等地大型花卉基地与市场调研,学习先进的种植、防虫、起苗等技术,也考察苗木行情与价格走势。

这两年绿化带小苗销量走高,她预感栀子花、杜鹃等品种四季常青又有花,肯定会受欢迎。在当地,周朝霞是第一家大规模发展杜鹃与栀子花种植的,事实证明,她卖得挺好,也带动了当地这两个品种的种植与销售。

虽然属于“后进生”,一年多时间,周朝霞的苗木生意也做得“小有起色”:营业额超过了100万元。一些种植户找到她,希望通过合作,一起推广新品苗木种植与销售。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周朝霞参加团咸宁市委项目评审

对比发达地区苗木行业发展水平,周朝霞发现,家乡苗木种植销售总体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她希望,能通过自己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将更多村民聚合起来,告别单打独斗,一起提升苗木种植专业化、精品化程度,让桂花镇在苗木市场上更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乡有所改变,否则,返乡的意义何在?”她知道,这件事急不来,但她“有的是时间”。

看到周朝霞这个“新农人”正将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带回家乡,一些大学同学纷纷对她的选择表示支持。

将“梨想”传递

让“汗水农业”变“智慧农业”

走进太仓市沙溪镇虹桥村8组,一眼就能看到成片的绿色果园,园内桃树、梨树和葡萄树郁郁葱葱,汁水丰盈的果实挂满了枝头,青石板铺成的田间课堂设在其间。而这片家庭农场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陶煜东的年轻“90后”。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我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陶煜东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立志以水稻专家袁隆平为榜样。

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就一头扎进了乡村振兴事业,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他把“创业地点”选在了长寿之乡——虹桥村。实地考察中,陶煜东发现,虹桥村附近的地区是太仓的“北大门”,地势较高。当地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生。

“果木大多喜欢较为干燥的土壤。由于地势高,果木几乎不会受到雨季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果木的生长。”陶煜东通过所学知识,放弃按照传统路线种植水稻的经营模式,转而选择种植果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受政策鼓舞,同年5月,陶煜东注册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家庭农场主”。

他将目光瞄准种植绿皮系的沙梨。“市面上卖的是常见的黄色梨子,为什么你却选择绿色的沙梨呢?”刚开始,有朋友质疑他的想法。

在陶煜东看来,绿皮系的沙梨大多在六七月份就成熟,随时可以上市。普通的梨子却在秋天成熟。市场上,陶煜东打了一个“时间差”。他所种植的梨子水分更足、口感更为细腻、甜度也适中。出于多方面考虑,陶煜东坚持最初的选择。

种植梨树后,树苗基本三年才能挂果。这个时间段,陶煜东选择种植草莓等当年种植、当年就能收获的水果为农场增添收入。“农业种植就是静静等待的过程,等待结果、等待收获。”陶煜东说。

工作之余,陶煜东并不拘泥于课本上所学内容。他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土地上的知识”。“田秀才”“土师傅”,陶煜东都虚心请教。

梨树结果之时,陶煜东发现了问题。原来,为了防止病虫害与鸟类对果实的破坏,在生长时,大多数梨子都会被套上一层白色的塑料膜。“给果子套袋,不仅破坏环境,每年还会多出一大笔费用。”陶煜东还发现,部分梨子在塑料薄膜中被捂坏。

于是,他请教农业专家,并专程前往欧洲实地考察。国外的先进农场已放弃“给果子套袋”的老方法,大多采用“防鸟网”达到同样效果。

经过一番钻研,陶煜东因地制宜,根据农场地势、果树高度等情况自行改进“防鸟网”。安装后,三年之内不用更换。“这样大大减少了人工等各项成本,而且更加绿色、生态。”陶煜东说。

他还利用“大数据”记录、分析全年的农事操作。起初他使用背负式割草机,每个人一天只能收割5亩地的杂草。记录相关数据后,他转变思路,引进大型的割草机。像“卡丁车”一样的割草机,一天就能收割80亩地的杂草。

“打农药”次数也成为陶煜东重点关注的数据。之前,他一年平均要给果树打13次农药。其后,他针对相关情况进行“技术优化”,引进矿物性、可降解的优质农药。如今,120余亩的果园每年只需要打7次农药。

创业十余年来,陶煜东一直将全部收入投入到研发之中,在去年才真正实现盈利。他先后向农民推广介绍新品种8个,栽培技术5项,果园机械化率方6个,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5项,大大促进果业增效、果农增收。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2018年以来,他先后接待各地农业观摩团、农业委培生参观学习二十余次,组织开展地产果品绿色创建技术技能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三十多次,累计参加活动3000余人次。

如今,在一望无际的梨树丛中,陶煜东经常回忆起儿时观看农业节目的每一个夜晚。

“当时,我就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新农人,传播农业技术。现在,我想将这份‘梨想’传递给每一个热爱农业的青年人!”他说。

95后党员回乡投身农业

种出“四川第一”樱桃

每年4月,沉甸甸的樱桃挂满树枝,色彩鲜红,娇艳欲滴。这片樱桃园的主人之一叫白桂英,是一位95后西河街道龙井村党员,也是西河目前最年轻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95后党员回乡投身农业

“小时候觉得农业不赚钱,没有前途,也没想过长大了要做农业。”白桂英是土生土长的龙井村人,从小,家中一直种植葡萄。普通的葡萄品种活多,收益却平平,故而在她的印象里,农业并没有太多的前景。

大学时,白桂英选择了商务管理专业,在曾经的规划里,她会按部就班完成学业后,努力进入城市的公司上班,脱离农村成为一名彻彻底底的城里人,这也是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奋斗目标。

而就在一次偶然的契机里,她接触到了新型农业,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农业梦,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年轻人就要去拼一把追求自己的梦想!

抱着这样的想法,白桂英和丈夫张学智顶着家人的反对和压力,毅然放弃了一直经营的网吧,放弃了稳定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转而投身农业,在家乡龙井村和青白江杏花村分别开辟了家庭农场,从0开始创业。

种出“四川第一”樱桃

刚起步时,两人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便拼命报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培训过程中结识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因被夫妻俩对于农业的热情和执着打动,一些专家学者很乐意与他们交流甚至共同开展研究。

2019年下半年,张学智与省农科院专家联合研发出了一种新品种的低海拔樱桃,分别在青白江和龙井村的农场试种了30亩左右。这个品种的樱桃吸收了大部分樱桃品种的优点,口感上佳,颜色漂亮,形似爱心,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绿色生态,隔年上市后便大受欢迎。虽然销售宣传渠道仅限熟人和朋友圈口口相传,售价还高达60-100元一斤,但求购者仍然络绎不绝,每每上市就很快销售一空。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去年3月31日,夫妻两人在青白江种植的樱桃先成熟,短短半个月时间已全部售罄,龙井村的果园也已收到了大批的订单,等待樱桃大规模成熟后采摘。“种这个樱桃比我们原来种葡萄轻松了一半还多,十几亩地我们老两口平时都完全能管得过来,收益比以前翻了至少五番,还不愁卖,你说说这事。”白桂英的母亲刘大姐笑着说。

“我敢说我们这个樱桃从外观、口味、收益等等各方面综合来看,是整个四川最好的樱桃!”谈到自己的樱桃,白桂英很自豪。“

希望带领家乡致富

如今,夫妻俩经营的家庭农场做得风生水起,除了樱桃以外,农场内种植的高品质杏子、桃子等水果也很受市场认可。同时,农场在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也为他们赢得了多个省部级荣誉。

“做农业,一个人好不算好,更重要的是能带领家乡一起变得更好!”白桂英表示,在农业上的钻营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赚钱,也希望自己的种植技术能够带着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愿用所学回报家乡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返乡创业大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与活力。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

对200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对于返乡要做好的准备,76.6%的受访青年认为要了解家乡的发展需求,71.9%的受访青年认为要熟悉家乡的就业市场。其他还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64.5%)、职业发展规划(54.2%)、创业技能(42.7%)和融入家乡的心理准备(40.8%)等。

受访者中,00后占28.6%,95后占20.7%,90后占30.2%,85后占10.8%,80后占9.7%。

“我家的果园需要每天浇水,白天温度高,只能早晚浇。”2021年年初,叶胤回乡创业,“自家的果园面临无人打理的状况,我就考虑接管果园,通过自媒体、电商来销售水果”。叶胤说,农业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亏损,所以在返乡创业前要做好准备,“创业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没有收入而且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所以要考虑好。”

“既然是创业,那么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心态很重要。”叶胤认为,年轻人返乡创业,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做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准备。另外,年轻人返乡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验,“如果能有更系统的农业培训课,再加上一些政策扶持补贴,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返乡创业”。

“我在创业两三年后,准备扩大团队时,手头比较紧张,就去当地人社部门申请了无息贷款。这笔钱对我创业帮助非常大,可以放开手做想做的事。”今年36岁的白玉亮返乡创业11年了,已经有了一个由返乡青年组成的七八人的核心团队。白玉亮觉得,现在城乡差距在缩小,对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会有收获,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像我们县城有农人圈、沙龙,有学习的机会。陕西省的团组织会组织创业培训,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老师作分享,鼓励有想法的年轻人去尝试”。

新型职业农民做专业的事

金融硕士回老家种田?“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他们究竟想干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给山鸡“戴眼镜”的90后

当起“新村民”的清华博士

……

“新农人”们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在这个时代

梦想可以有无数种模样

人们的择业观也更加开放

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

从城市返身回来

从乡村再次出发

这些新生力量

正是乡村发展沧海桑田变化的缩影

一批又一批新农人接过“接力棒”

担当起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任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不断向前!

来源: 共青团中央

相关美图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