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专栏】
路灯下的小姑娘
原创作者|沧海(天津五中)
大年初一,有人在“朋友圈”晒电影票。我看到电影票左上方有一行字“你好,李焕英”,心想疫情闹得电影票也实名制了。然后又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晒电影票,也是“你好,李焕英”。恍然大悟,这是电影名字吧,可是我没听说过春节档有这部电影呀。
“百度”一下,果然《你好,李焕英》是一部电影,是贾玲编剧、主演的。影片根据同名小品及贾玲亲身经历改编,片名中的李焕英是贾玲已故的母亲,电影讲述女演员贾晓玲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后,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触摸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梦想的故事 。
春晚已经看过贾玲的小品了,所以看了影片简介后我也没多少感触。突然,就在鼠标滑动的刹那间,网页最后的一行小字映入我的眼帘:《路灯下的小姑娘》是由贾玲、沈腾、陈赫、张小斐主演的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推广曲MV。
《路灯下的小姑娘》?是我童年首次接触到的那首流行歌吗?继续“百度”,找到了。旋律一响,我的心就抽搐了一下。是的,就是那首歌。
1987年,也可能是1988年的春节,在村里供销合作社上班的父亲拎回家一台双卡录音机。那年我十一二岁,弟弟比我小一岁,我母亲三十多,父亲也不到四十岁。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高科技东西,母亲、我、弟弟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父亲告诉我们这叫双卡录音机,是县城百货商店拉来让代销的。父亲说,村里人谁懂这个,过年“合作社”没人,拿回家听几天。
随后父亲按下录音机上面的一个“键”,录音机前面就弹开一个倾斜的“小盒”。父亲将“磁带”放入“小盒”,合上后又按下一个“键”。于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旋律”,传入了我的耳朵,淌进了我的心田。回想一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在中国贫瘠的西北地区,一个荒僻的村子里,一间破旧的土房中,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小男孩,突然听到了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路灯下的小姑娘》。
好像一个饥肠辘辘的小孩,突然喝下一碗鲜美的热汤。温润的汤汁顺着咽喉缓缓流下,通过食道,进入肠道,然后瞬间抚平了胃部的辛酸委屈。如同一双长着老茧、纵横龟裂、满是泥巴的脚板,突然伸入一盆略有烫感的温水中,随后一双柔嫩的小手也伸入水中,轻轻搓洗着脚板上的泥巴,缓缓抚摸着岁月留下的老茧、季节带来的裂痕。
那一天,《路灯下的小姑娘》我反反复复听了无数遍。母亲担心把录音机听坏了,还得赔人家的。父亲说,新鲜,听吧;听不坏,顶多费几节电池。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所处不一样的世界,老师曾经说过的“愿望”“理想”这些词也仿佛从我脑海中冒了出来。
歌声也把左邻右舍的人招来了。有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小子、小姑娘,也有比我大几岁、十几岁的小伙子、大姑娘。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我们家一下子成了歌厅。记忆中,那是父亲第一次让我感到“有面子”。有一个见过世面的小伙子说,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是烫发头、喇叭裤,拎着录音机在马路上唱歌跳舞。我就像小鲁迅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一样,心里顿时发生了空前的敬意和莫名的神往。
父亲做过的让我感到有面子的事不止这一件。正月里,乡里的高跷秧歌队到各家院子里表演拜年。按照惯例,每家都应该送给表演者一点儿糖果、香烟等。有的人家怕送东西,就提前锁上了院门。一般的人家就是抓两把糖果,拿两盒香烟,女的一人吃两块儿糖,男的一人点一支烟,顶多耳朵上再别一支。我父亲每次至少买三斤糖果,两条香烟,而且是好烟。表演者女的一人至少能分到一把糖,男的一人至少能分到一盒烟。所以,每年正月高跷秧歌队在我家院子里表演的时间最长,来看热闹的人也最多。
进入青春期,我对父母产生了莫名的反感,就想快点儿“逃离”那个家。十四岁考上高中,离家二百里,我开始了住校生活。十八岁考上大学,离家一千里,我来到了大都市。生命的脐带,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剪断了;情感的脐带,不管痛多少回也剪不断。当我也当了父亲,尤其是我的儿子也进入青春期后,我才开始感受“父亲”这个词……
依稀中,耳畔又响起童年的旋律。
ha! 在那盏路灯的下面,有一个小姑娘在哭泣
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ha!小姑娘哭得多悲伤
不知道是谁把她抛弃,她现在该到哪里去
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
你的家在哪里,我会带你带你回去
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
我会用我的爱温暖你的你的心灵
哦,不要不要悲伤,哦,不要不要哭泣
哦,在这夜里妈妈还在还在等你
哦,不要不要悲伤,哦,不要不要哭泣
啊,在这深夜,让我带你带你回去
《路灯下的小姑娘》是邓洁仪演唱的一首经典歌曲,这首歌翻唱于Modern Talking演唱的《Brother Louie》,中文版由黄浦生重新填词,Errol Brown谱曲。
(本文为沧海老师原创投稿,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